close

  本報特約評論員凌朔
  “軍管”確實可化解短期矛盾,使流血衝突風險降到最低。但在恢復政治秩序方面,軍事介入終究不是良方。以驅寒為由而下猛藥,毀的是根本的體質。
  一夜之間,泰國士兵、軍車和機槍上了街。陸軍司令巴育一聲令下,在全國實施“戰時檢察法”,即“軍事管制”或“戒嚴”,喝退了街頭示威者,關閉了電視臺,暫時叫停了街頭集會,成立了軍方主導的權力機構。但軍方說,這“不是政變”。
  於是,許多媒體以“不是政變”為題大肆報道。但縱觀泰國曆史上十多次成功的軍事政變,軍方從來不說政變。比如上一次,在2006年的政變中,陸軍司令在宣佈軍管的同時,就自稱改革者,是恢復社會秩序的執行者。
  針對此次軍管,泰國《每日新聞》評論,是不是政變不由軍人說了算,唯一評判的標準是軍人下一步怎麼做。換句話說,實施軍管後,軍人是否接管政權,才是評判軍事政變的標準。《民族報》說,軍管後,支持政府的“紅衫軍”宣佈暫時放棄大規模示威活動,看守政府“名存實亡”,而當天下午,反政府的“黃衫軍”領導人素貼則笑臉相迎,拿一束鮮花獻給巴育上將,把“黃衫軍”攻占多時的總理府雙手奉上,請軍方托管。
  軍方名正言順,接過總理府。
  不僅如此,陸軍司令在宣佈軍管後立即成立“維持和平與秩序指揮中心”,自命為總指揮,把三軍最高司令、空軍司令、海軍司令和國家警察總監拉攏到指揮中心任顧問。這一招,實際控制了除陸軍之外的其他武裝力量。
  一些政治分析師說,軍方這次耍了“高招”。在沒有任何動靜的情況下,連夜調動,控制媒體,用頒佈法令的方式把原本已經殘缺不全的看守政府擠出了政治中心,搞了出“幽靈政變”。
  就實際效果看,軍管的短期效果明顯,但長期作用存疑。
  在軍管前,英拉被憲法法院判出局直接引發的迫切危機是“紅衫軍”可能與“黃衫軍”正面交鋒,一旦兩股民間勢力“對沖”,可能使泰國政治陷入前所未有的分裂對峙中,甚至爆發內戰。而軍管後,兩股勢力均有後撤,畢竟紅黃兩派的主要目標是政治訴求,而不是與武裝力量發生衝突。“軍管”確實可化解短期矛盾,使流血衝突風險降到最低。
  但在恢復政治秩序方面,軍事介入終究不是良方。下一步,軍方有兩條方案,一是繼續“持槍旁觀”,任由選舉委員會、上議院這些所謂的獨立機構推行自己的路線圖,但很明顯,英拉和他信集團不會接受;二是軍方直接指派總理,成立過渡政府,組織修憲並選舉,但這樣一來,軍方等於在明確自己的政變實質,給泰國本已坎坷的民主進程再添新倒退。
  以驅寒為由而下猛藥,毀的是根本的體質。
  相關報道見A26、A28版  (原標題:泰國軍管終究不是良方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qi63qidfv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